服务热线
13761613451
18916735302
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历时两年多的研究,明确了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指标,为中国制造业绘就发展蓝图——
■本报记者 陆琦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获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制造2025"成为这一个月以来全民热议的话题。这部被认为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近期将对外颁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2025"的背后凝聚了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两年多的研究成果——“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
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
你印象中的“中国制造"用什么样的形容词zui贴切?
“实物量非常大,但价值量不高。"院士朱高峰坦言,“中国制造"遍布,很多国家离开中国制造的产品就没法过日子,但是多数产品还处于中低档。
说,“大而不强"是对中国制造业现状的概括。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8532.7亿美元,位居世界*位,在制造业占比达20%。
然而,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1.5%,而工业发达国家均大于35%。制造业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费却占全国能耗的58.0%。我国80%的数控机床、80%的机器人至今仍依赖进口。
院士柳百成指出,我国制造业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三是资源浪费、污染严重。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院士李伯虎表示,在经济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蓄势占优和新兴经济体追赶比拼的两头挤压和双重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确实需要一幅推进制造业发展的蓝图。2013年初,会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由院长周济和原副院长朱高峰担任组长,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工作。
从战略研究到国家行动
这并不是*次关注制造业的问题。作为我国工程科技界zui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对我国制造业的振兴极为重视,开展了一系列战略研究。
2008年,朱高峰组织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制定“十二五"规划和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支持。
2013年初,院长周济倡议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2013年底,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阶段性报告提交,其中就包括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建议。
2014年1月7日,马凯副总理专题听取了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认为应该由咨询转变为行动,要求由牵头,联合多部委、等方面,尽快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
“‘中国制造2025’不是具体规划,而是面向全行业的行动纲领,目标是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朱高峰说,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是三个发展方向。
其实,“中国制造2025"只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个10年的行动纲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提出,力争用30年时间,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25年,使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使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2045年,使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特色的制造强国战略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美国制定了“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发达国家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
“‘中国制造2025’不是它们的翻版,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强国战略。"朱高峰强调。
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比如德国已经实现了工业1.0、2.0、3.0,正在向工业4.0迈进。而中国要*,实现跨越发展,发展方式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要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也就是工业2.0、3.0、4.0同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就比德国实现‘工业4.0’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说。
通俗点讲,中国制造业需要“补课"。“提升产品质量是要补的*课。"朱高峰说。我国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
同时,强化制造基础非常重要。柳百成认为,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关键*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的研究,是提升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发展的前提。
此外,创新体系需要重组、需要金融政策支持、人才结构需要调整……正如周济所指出的:“中国制造2025"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
《中国科学报》 (2015-04-14 第1版 要闻)
上一篇 : 核电站对公众辐射基本没影响
下一篇 : 使用核电每年少排20亿吨二氧化碳